找到相关内容1078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缘起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心

    形成的执著,如对金钱、财富、地位、感情的贪著,这种执著,使我们在贪著(占有)的过程中很辛苦,当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,我们又同样会受到伤害。同样在金融风波过程,每个人受到的伤害是不一样的,有的人跳楼自杀,...的心是很重要的。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,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作用。人之所以有贪的行为,是因为有贪心在起作用,而一个没有贪心的人,他即使看到再多的金钱、再好的东西,也不会贪著。古时候,郑国有一个叫子昶的,别人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5566277.html
  • 诸家大手印比较(九)

    则心任所之即持;继,则粗妄念没失,住于置处;终,则作念行一切寂灭想、味尝是等。若起贪著我慢,所谓受后证失,故须断是贪著,诚如大德口诀云:「夏季地上无不生,瑜伽觉受万相现」也。觉受现相无定,著彼不应理故。...念觉受随现,勿起贪著,毫勿沾染善念恶念无记念之玷,而依念头之力,令觉受生者,谓之依念得觉受,故须离觉受之著,反是谓之受后证失。无勿著于觉受而善巧护之。至觉受与证之别,略有不同,觉受者不出意份,故不坚固。譬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0985445.html
  • 佛教的财富观及其实现意义

    即是贪毒。”   佛教并非绝对地拒绝财富,但是反对对财富的贪吝之欲,也就是所谓的“财悭”:悭吝贪著,惜物而不愿意布施与人,并贪求而无满足。   尽管佛教是追求出世的解脱,所以佛教徒对财富有一种超脱...生活原则,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,往往就难以控制;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,往往就难以放弃。第三,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。概括来说,净财就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,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,以造福他人和社会,并且对这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485496893.html
  • 论数息观的修证

    和财色名食睡。人生活在社会上,都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二种欲望,精神亨受是人们的最高欲望,主要有七种表现: (1)贪色,男女之间互相追求: (2)贪著长相,相貌端正(3)贪著仪容,长的漂亮; (4)贪著声音,细柔宏亮; (5)贪著皮肤细滑,如明目长眉,堂堂仪表; (6)贪著一切众生长相; (7)对於自己所追求的对象生爱著心,不肯舍离。此七种贪欲,能诳惑人心,令人起颠倒想,非净计净,非常计常。如心著色...

    诚 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056529.html
  • 念戒、念僧、念无常

    来源,总归就是“愚痴”,不知一切法无常败坏,了不可得,如《大智度论》中云:“人命无常,财物如电”,而世人不了解,却起种种的贪著,而为短暂、刺激的世间五欲...业障消除,去除痴心,了达诸法无常之相,乃至了达诸法实相之理。念无常,也就是思惟无常的道理,明了一切有为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,而发起出离心,在修行上更加的精进,对于尘境也就不会再起贪著,自然不为尘境所缚,...

    释见迈

    戒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2257442035.html
  • 密宗灌顶略论

    去除五欲的贪著;如此收视返听,以唤醒内在灵明的觉性,清净的性海。若身心不能自我惕厉,以维持清明庄严,证明并未受持到铃的灌顶。  再依杵灌顶为例:杵的灌顶意在警惕人:要时刻警醒自己,身所做,心所想的不要迷惑贪执。如果身行心想口谈的能注意到是否不合法,不合理,守住身心不犯,此人即已接受到杵的灌顶。反之,若是身行放肆、贪著,心思邪妄、偏执,即未受持到杵的灌顶。  在灌顶的过程中,若无手结手印;持铃控杵,...

    丘吉然春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1245179.html
  • 弥勒的事迹

    》文殊也说他“心常怀懈怠,贪著于名利,求名利无厌,多游族姓家。”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,并非始于今日,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,由来已久。  弥勒学佛的历史,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。但他因喜好交游,爱吃穿...常慈心,恭敬和顺,调伏诸根,语言谦逊。   4、政治:时有转轮王名叫儴怯,有四种兵,以威武统治四天下,王有七宝,又有四大藏,各有四亿小藏围绕。珍宝涌出,无守护者,众人见之,心无贪著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648720.html
  • 佛教文化与社会人生

    佛教把无明与贪欲视为人生痛苦的根源,提倡于万物不能起贪著之心,要保持人的自然清净的本性,不要被过多物欲的贪著所蒙蔽,要保持心情的平和与宁静。这些理论,对于克服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,也是有着重要的...

    释素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5664496.html
  • 发心是修行的根本

    修行需在特定环境进行,减少它的活动机会。但这么做的目的,是为了最终摆脱凡夫心,这才是修行的实质内容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,往往是“出一家,入一家”,由放弃世间贪著,转而进入佛门的贪著。所以说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876737.html
  • 达摩大师四行观

    ,是我过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。缘尽还无,何喜之有?得失从缘,心无增减,喜风不动,冥顺於道,是故说言随缘行。   三无所求行者:世人长迷,处处贪著,名之为求。智者悟真,理将俗反,安心无为,形随运转,...

    菩提达磨大师

    |达摩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246271573.html